跳转到主要内容
2022年终盘点之IPO舆情

IPO上市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重大节点,但如何顺利完成这一节点的过渡却是一门并不轻松的课程。在IPO阶段,企业不但要在财务、组制、融资等方面做好准备,对舆情风险管理工作的搭建也是必不可少的。证监会等部门在此时会对IPO企业的舆情动向保持高度关注,对敏感信息更是高度重视。大到监管信息的披露,小到一则消费者吐槽,这些敏感信息在网络信息环境中,都有发酵、扩大为舆情风暴的可能,进而对IPO企业的上市进程和经营等造成不良影响。

在中国特定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企业上市一直是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企业IPO阶段的舆情管理,一定是最考验品牌公关总监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的时候。

国内的主流财经媒体会对每一家IPO企业都进行重点报道,由于媒体的重点关注,企业IPO前往往容易出现影响上市的舆情危机,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舆情管理和风险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一、敏感报道数量激增,舆情环境更趋复杂

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共统计到IPO企业敏感报道6842篇,报道数量较2021年的5707篇,同比增加19%。其中5、6、7月敏感报道均高达700+, 总体IPO舆情维持在月均500篇左右。其中2月受假期影响,10月主要受20大的影响,数量较其他月份少。

 

统计区间: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随着注册制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A股市场吸引了众多高质量企业的涌入。据数据显示,截止12月31日,2022年A股市场IPO数量为428家,融资5797.77亿元。随着2022年进入尾声,A股市场IPO情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概貌,不论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远超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IPO上市企业数量的锐增使得市场鱼龙混杂,某种程度上也导致舆情报道数量大大增加。

未来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更多改革优化措施的推出,将会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网络坏境的日益复杂,各类财经类自媒体层出不穷,预计未来IPO企业的舆情形势会更加严峻。

二、报道涉及企业众多,媒体关注焦点集中

1)食品等C端行业关注度颇高、食品安全引重视

2022年6842篇敏感报道共涉及1334家IPO企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申报企业。其中,188家IPO企业敏感报道数量在10篇以上,呈持续发酵之势,占申报企业近一成。整体来看,在敏感报道数量排行前二十的IPO企业中,媒体对食品饮料、家居制造业等IPO企业关注较为集中且关注度极高。

其中老乡鸡以44篇报道位列第一。自5月19日进行预披露后,老乡鸡就引起了媒体的热烈关注,一直持续到6月底,期间舆情报道总数多达30篇。其如何摆脱省外子公司年年亏损的状态,全国扩张,是各家媒体关心的主要问题;其次员工社保,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引发热议。

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靠“认养模式”出圈的认养一头牛。从2021年就开始传出IPO消息的认养一头牛,终于在7月5日晚间向上交所主板提交了招股书。但很快营销吹牛、推广费奇高、研发费用低、疑似“贴牌”生产等问题纷纷被推到风口浪尖。诸多问题缠身的认养一头牛,若想在蒙牛、伊利“双雄”的夹击下突围、并占据一席之地,上市仍只是一个起点。


 

2)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或成关注焦点

从媒体报道焦点来看,IPO企业公司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方面的内容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占IPO企业敏感报道总数的五成以上。经营能力方面,员工保障不到位、偷税漏税、虚假交易、发明专利存在诉讼等方面媒体关注度较高。盈利能力方面,公司业绩亏损、业绩增速下滑、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下滑等方面媒体关注度较高。

 

 

三、舆情发布渠道繁杂,记者“嗅觉”愈加敏锐

1)信息来源参差不齐,财经纸媒仍是主力军

舆情报道的信息来源较广,包含了许多途径,比如说网络、报刊、电视新闻等等主流媒体。数据显示,报道数量排名前十的媒体中,有《国际金融报》《证券市场红周刊》《每日经济新闻》《时代周报》《证券市场周刊》《投资时报》等6家财经纸媒,财经纸媒依旧是IPO企业敏感报道的主要来源。

商业财经媒体平台因板块性的聚焦,常成为IPO企业敏感舆情发酵的源头。同时,其上的文章一般具有专业性较强、角度犀利等特点,对舆情的说服和引导力也会更大,因此是企业需重点监测的首类平台。《界面》报道数量高达300+,占财经网媒报道总数的50%以上,《投资者网》也显示出高活跃度,报道数量高达150+。《财经网》、《财联社》、《财通社》等报道数量也在10篇以上;

地方媒体方面,《北京商报》、《长江商报》相对较为活跃,报道数量高达100+;《深圳商报》、《新京报》紧随其后,报道数量也在10篇以上;其它地方媒体报道数量均不足10篇,来源较为分散,对IPO企业构成关注。

 

根据表格数据来看,2022年IPO企业的6842篇敏感报道共来自于近300家媒体,报道来源相对较为集中。部分媒体所发表敏感报道内容主要来源于招股书风险提示或问询回复内容,原创内容相对较少,因此不计入统计范围。

2022年发表IPO企业敏感报道的媒体中,《国际金融报》报道数量遥遥领先,报道频率均超过了1篇/天。《界面》、《每日经济新闻》、《时代周报》、《钛媒体》、《中国经济网》、《和讯》等媒体报道数量处于第二梯队,均在200篇以上。

2)自媒体异军突起,追赶劲头十足

近两年自媒体活跃度迅速提升,报道总量达近千篇。但与财经纸媒不同的是,自媒体来源更加多点而分散,因其强平台分发能力,敏感新闻传播扩散的范围会更广其风险性不亚于商业财经专类媒体平台,1983篇敏感报道共涉及182家自媒体。

根据数据来看,2022年发表IPO企业敏感报道的自媒体账号中,《商务财经IPO》报道数量位居第一、《估值之家》、《港湾商业观察》、《电鳗快报》、《猫财经》、《叩叩财经》报道数量也均超过100+。报道数量大于10篇的账号共有35个。仅发表一篇IPO企业敏感报道的自媒体占自媒体总数的近五成。

 

3)各大媒体表现积极,《国际金融报》记者活跃度最高

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IPO企业敏感报道主要来自于622位记者/作者(部分报道没有署名),发表敏感报道数量大于10篇的有90位。活跃记者主要来源集中在钛媒体、商务财经IPO、国际金融报、北京商报等媒体。同时,每日经济新闻、界面的记者撰稿量也高达30+篇。

其中记者邓皓天(原《国际金融报》现《钛媒体》)活跃度最高,总计发表报道165篇。另外,《国际金融报》的邹煦晨、杨紫薇记者报道数量也位列前排,总计200+篇。

 

 

四、IPO上市备受瞩目,媒体关注贯穿全程

今年以来至12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的IPO数量分别为155家、190家,总融资额超过5797.77亿元。从各大板块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成为A股IPO市场的主力。2022年A股市场接近七成的融资金额,来自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及新兴产业的支持。

1)不同上市板块,媒体关注的阶段不尽相同

根据数据来看,科创板企业敏感报道主要集中在已问询、上市委会议(通过、未通过、暂缓)、提交注册三个阶段。在注册结果(含注册生效、不予注册)及发行上市阶段,媒体关注度相对较低。

 

创业板企业敏感报道主要集中在已问询及上市委会议(通过、未通过、暂缓)两个阶段,敏感报道数量占总数的六成以上,在注册结果(含注册生效、不予注册)及发行上市阶段,媒体关注度相对较低。

另外,创业板IPO企业中止阶段和终止阶段的敏感报道数量明显高于科创板IPO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涉及主板的敏感报道数量共1975篇,数量少于创业板但大于科创板。主板企业一般在申报材料之后就会引发媒体的关注,期间整体关注度将持续上升,2022年主板敏感报道最高峰主要出现在在预披露和预披露更新阶段。绝多数敏感报道发生在企业上会前后三周时间内,在发行阶段媒体也有关注,但关注度明显不及前期阶段。

 

 五、总结

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让舆情管理和风险控制变得更加困难。IPO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同时,媒体的嗅觉越来越敏锐,关注焦点越来越细化;舆论来源也越来越广,IPO企业的上市之路荆棘丛生。如何在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确保舆情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对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制定可行且详细的判断标准和预警预案,防范于未然,做到出现舆情危机时,能够有条不紊且有理有据地进行应对。

目前,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人才和相应的技术,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无法开展。实时掌握舆情动态,即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网上与公司相关的舆论提及,便于在问题升级之前,处理好这些相关的敏感提及来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又能让企业在营销决策后了解互联网品牌声量、好评度的变化,从而评估市场、公关活动的效果;同时了解竞争对手商业战略的变化,所处行业相关的产业动态、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等,便于了解竞争对手实现业务创新。

研判舆论导向,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万舆智慧专业打造的舆情平台,实时监测公司舆情,为公司顺利上市保驾护航。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试用舆情监测推送系统,实时接收舆情。